1997年6月,一位陳先生在鄧普頓泰國基金辦理了一個為期兩年的定投計劃,每月固定投資1000美元于該基金(買入時基金凈值為10美元)。沒想到不久后,就發(fā)生了亞洲金融危機,這只基金的凈值也隨著泰國股票一路下跌,15個月,從10美元跌到2.22美元。后來雖然有所提升,在陳先生為期兩年的定投計劃到期時也只回到了6.13美元。大家想,陳先生的這次定投計劃肯是損失慘重。然而事實恰恰相反,陳先生的回報率居然達到了41%。
股神也難以預測未來的行情,相比一把all in,定投不需要擇時,即使買在高點,也可以通過定投不斷平攤成本。尤其是在單邊下跌或震蕩的市場行情中,定投這種簡單的投資方式反而優(yōu)勢更明顯。
定投有哪些方法?不同的投資者適合哪種?下面小編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定期定額定投法
定期定額是最簡單的定投方法。固定的時間以固定的金額投資到指定的基金中。比如,每月初,固定投1000元,用于購買某基金。
定期定額適合短期存在波動,但長期趨勢大體向上的市場。
優(yōu)點: 因為其簡單方便的特點,該定投方式在目前市場上應用是最為普遍的,定期定額不用考慮投資基金的入場時機,在操作過程中也可有效均攤投資成本和市場帶來的風險,而增加長期獲利的機會。
適合人群:定期定額的定投方式適合沒有時間打理投資的上班族以及剛剛接觸投資的小白。對于上班族而言,定期定額可以幫助投資者積累基金份額;對于新手小白而言,定期定額可以幫助小白了解市場的波動,在波動中修煉心態(tài),不斷累積投資經驗。
二、均線定投法
均線定投法是最經典的定投方法。價格低于均線時加大定投金額,高于均線時減少定投金額。均線是指過去一段時間指數(shù)點位平均值的連線。比如120日均線,就是最近120個交易日的平均點位的連線。在定投的過程中,投資者可以通過均線來判斷市場處于相對低點還是高點。
優(yōu)點:均線定投法的金額不是固定的,投資者可根據(jù)市場的變動來選擇合適的金額。低于均線幅度越大定投增加更多,低成本籌集更多籌碼;高于均線幅度越大定投減少更多,控制成本并止盈。
適合人群:均線定投法適合有一定投資知識基礎的投資者,能夠利用經驗來靈活控制定投金額,從而在震蕩的行情中獲得更多的收益。
三、價值平均定投法
價值平均定投法是基于市值的定期不定額的定投方法。所謂價值平均,就是指每期手中的持倉市值要保持同等金額或同等比例的增長。
比如,小陳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每個月手里基金凈值增加1000元。第一個月投入了1000元,但由于下跌,第二個月只剩800元。為了保證第二個月凈值達到增長1000元的目標,小陳應該投入1200元。
一般來說,價值平均的定投方法的最佳時點是在牛市啟動之后。在牛市啟動后開始定投,每月投入的資金相較其他時期更少。這樣一來,可減少定投的長期成本使收益率提高。
優(yōu)點:可以強迫投資者克服人性的弱點,通過投資紀律,強制積累基金份額。
適合人群:價值平均定投法對資金要求較高,適合現(xiàn)金流較充足且有固定資金增量的投資者,適合投資者為了一個目標通過這種定投方式來積累份額。
四、估值定投法
估值定投法是基于估值的定期不定額的定投方法。根據(jù)市場的估值進行定投:市場高估值時減少定投金額,低估值時增加投資,正常估值時維持定投金額不變。
當基金估值進入低估區(qū)間開始定投,而當市場走向高估區(qū)間鎖定收益離場觀望,防止在“高位站崗”。
優(yōu)點:在低估值時定投,投資者可以買入更多便宜的基金份額,提升長期收益。同時在低估值時定投也可降低波動,能夠平穩(wěn)心態(tài),使投資者更容易堅持。
適合人群:估值定投法對投資者的專業(yè)性有比較高的要求,需要投資者可以對價格和價值有判斷。不過有了經驗的累積之后,估值定投法長期來看能夠幫助投資者取得不錯的長期收益。
綜合來看,定期定額定投法比較適合新手上路的小白或者無暇關注市場的投資者,后三種定投方法更為有效,但是都要求投資者具備一定的投資經驗和判斷。小編也在此提醒大家,請大家科學理財,在定期定額投資時理性選擇適合自己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避免盲目投資和沖動交易。
定投是一場與時間為伴的長跑,是為了抗衡人性弱點的自律。希望每一位投資者都能合理分配生活開支、流動性資金和投資,找到適合自己的定投方式,設定適合自己的投資目標,最終畫出最有魅力的微笑曲線。
風險提示:本材料中的觀點和判斷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法律、會計或稅務的最終操作建議或實際的投資結果。本基金管理人不保證其中的觀點和判斷不會發(fā)生任何調整或變更,且不就材料中的內容對最終操作建議做出任何擔保。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基金產品由基金管理公司發(fā)行與管理,銷售機構不承擔產品的投資、兌付風險管理責任。投資人應當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額投資和零存整取等儲蓄方式的區(qū)別。定期定額投資不能規(guī)避基金投資所固有的風險,不能保證投資人獲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儲蓄的等效理財方式。
|
關閉本頁 打印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