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是國家憲法日。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是黨和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權威、法律效力。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治國理政的實踐中,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憲法發(fā)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
?。ㄒ唬﹫猿贮h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之魂。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抓住了這個根本問題,就是抓住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和核心。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件大事能不能辦好,最關鍵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確、政治保證是不是堅強有力。具體講就是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對這個核心問題,要理直氣壯講,大張旗鼓講。要向干部群眾講清楚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特征,做到正本清源、以正視聽。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立下了定海神針,為全面依法治國定下了總根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最大的“特”就“特”在這里。
?。ǘh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這是正確認識黨和法的關系的關鍵。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我國,法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愿的統(tǒng)一體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是有機的統(tǒng)一。堅持黨的領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只有在黨的領導下依法治國、厲行法治,人民當家作主才能充分實現,國家和社會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進。
?。ㄈ包h大還是法大”是一個偽命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大還是法大”是一個政治陷阱,是一個偽命題。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法律,黨領導人民執(zhí)行憲法法律,黨自身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黨和法、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是高度統(tǒng)一的。針對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把我們講的依憲治國、依憲執(zhí)政同所謂西方“憲政”混為一談的把戲,習近平總書記嚴正指出,我們講依憲治國、依憲執(zhí)政,同西方所謂“憲政”有著本質區(qū)別。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zhí)政,就包括堅持憲法確定的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不動搖,堅持憲法確定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的政體不動搖。任何人以任何借口否定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都是錯誤的、有害的,都是違反憲法的,都是絕對不能接受的。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我們說不存在“黨大還是法大”的問題,是把黨作為一個執(zhí)政整體而言的,是指黨的執(zhí)政地位和領導地位而言的,具體到每個黨政組織、每個領導干部就必須服從和遵守憲法法律,就不能以黨自居,就不能把黨的領導作為個人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的擋箭牌,這個界限一定要劃清楚。這些論述有力廓清了困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思想迷霧,有力回擊了一些人試圖質疑、削弱和否定黨對全面依法治國領導的政治圖謀。
?。ㄋ模h和法的關系是政治和法治關系的集中反映。習近平總書記把我們的政治和法治的關系概括為“三個本質上”,即:“我們要堅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本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法治領域的具體體現;我們要發(fā)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本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法治問題上的理論成果;我們要建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本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法律表現形式?!边@些精辟論述告訴我們,一定要牢記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法治最大的區(qū)別,進一步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ㄎ澹┘訌姾透倪M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黨對依法治國的領導,不是一句空的口號,要具體體現在黨領導立法、保證執(zhí)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上。一方面,要堅持黨總攬全局、協(xié)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統(tǒng)籌依法治國各領域工作,確保黨的主張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加強黨對法治中國建設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另一方面,要改進黨對依法治國的領導,不斷提高黨領導依法治國的能力和水平。
新時代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必須更加堅定維護憲法尊嚴和權威,必須更加堅決加強憲法實施和監(jiān)督。我們一定要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tǒng)一領導,弘揚憲法精神,維護憲法尊嚴,帶頭做憲法的忠實崇尚者、嚴格遵守者、自覺運用者、堅定捍衛(wèi)者。
資料來源:
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526/c64387-30015330.html(人民網)
http://cpc.people.com.cn/xuexi/n1/2018/1204/c385474-30441314.html(人民網)
|
關閉本頁 打印本頁 |